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贻草莱章察 北宋 · 吕陶
 押词韵第三部
汉焰中熄哀平微,子云有道不有时。
立言尽括二仪数,八十一首渊而微。
至神不形复不见,玄道固非人易知。
刘歆尝恐覆酱瓿,切愤学者斯言垂。
桓谭亦谓传必久,贱近贵远可逆推。
史臣俗笔拟僭号,数字岂免万世讥。
侯芭英骨久没地,千均难用一发维。
幸且绵绵未歇绝,果与后代扬雄期。
环中先生悟达者,力举雄道潜其思。
著图课见历象运,发隐扣达乾坤机。
深嗟范望用心苦,意与测异将奚归。
乃覃精义述讲疏,直论雄心非诡随。
愚闻是书百日就,沥恳再拜求观之。
先生训我有大略,笔端粗可言亳釐。
在玄曰首易曰卦,玄准易数不(文渊阁本作象测)准词。
方州部家虽列位,非类六爻高与卑。
第当纵横以算计,岂可连缺如象为。
夜词多凶昼多吉,阳家贵偶阴家奇。
谨持此理读九赞,人事粗可详其宜。
馀地三极蕴奥妙,一朝未许以意窥。
我从诲言日勉勉,始若得济终无涯。
性庸才下道悠远,策发未进吁可悲。
愿从诸生北面请,庶几一释终身疑。
池阳月试策问(九)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三、《山房集》卷六
问:自昔失驭,盗据中原,其初为刘聪、石勒,其中为苻坚,又其后为元魏
方祖士雅在河南练兵积谷,欲取河北庾翼兄弟志在灭敌,违诏移镇,然勒、虎尚在,则皆徘徊而不敢进。
苻坚之盛,灭燕取邺,虽以桓温之强,不敢再谋关中
魏自朔幕而迁平城,至魏太武尽并北方。
宋文帝以二十年力谋河南,虽尝得滑台,下潼关,再举再衄,兵卒瓜步,元嘉之业衰焉。
其后魏孝文出而迁洛阳,制礼作乐,太和之政几于近雅,而兵威所加,已次汉沔,皆以其强也。
江左谋臣不敢北望。
然则外域之盛衰,岂非中国之强弱耶!
然勒卒而虎毙,北方士民降者以千数,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此机会也。
褚裒气势不能进取,此不足责。
桓温伐秦,西至霸上,耆老垂泣喜见官军,而咫尺长安而不渡灞水,竟以退归,何耶?
苻坚折北而归,谢安欲乘苻氏倾败,开拓中原。
谢玄彭城刘牢之鄄城河南城堡次第归附,兖青司豫相继皆平,此机会也。
苻丕请降,慕容垂北遁,牢之已屯邺相城,大功垂成而卒以召还,又何耶?
苻坚破灭,姚苌遂据关中,国号大秦
姚兴继之,好事虚名而少实用。
姚泓继之,懦而乖争。
刘裕数道伐秦,执姚于渭桥,其功伟矣,已克长,竟舍而归,又何耶?
元魏之乱甚于、勒,其始分为东西,其后西魏宇文泰所篡而为周,东魏高澄所取而为北齐
周、齐相并亦涉数年,江南足有可乘之会,然梁武帝乘魏人之乱,用陈庆之元魏人颢还洛,凡五十七战,克三十二城,功非不俊,而卒不能有。
陈宣帝北齐之乱,用吴明彻一举尽复淮南,及再举而争徐、兖,则卒于丧师。
夫外国分裂未有如魏,而江左卒不能坐乘其弊,此无谋耶?
抑外国之盛衰无关于中国之强弱耶?
愿并言之。
颐和园 清末民国初 · 王国维
汉家七叶钟阳九,澒洞风埃昏九有。
南国潢池正弄兵,北沽门户仍飞牡
仓皇万乘向金微,一去宫车不复归。
提挈嗣皇绥旧服,万几从此出宫闱
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
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
亲王辅政最称贤,诸将专征捷奏先。
迅归欃抢回日月,八方重睹中兴年。
联翩方召升朝右,北门独对西平手。
因治楼船凿汉池,别营台沼追文囿。
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
新锡山名呼万寿,旧疏河水号昆明
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
拂水回廊千步深,冠山杰阁三层峙。
隥道盘行凌紫烟,上方宝殿放祈年。
更栽火树千花发,不数名珠彻夜悬。
是时朝野多丰豫,年年三月迎銮驭。
长乐深严苦敝神,甘泉爽垲宜清暑。
高秋风日过重阳,佳节坤成启未央。
丹陛大陈三部伎,玉卮亲举万年觞
嗣皇上寿称臣子,本朝家法严无比。
问膳曾无赐坐时,从游罕讲家人礼。
东平小女最承恩,远嫁归来奉紫宸
卧起每偕荣寿主,丹青差喜缪夫人。
尊号珠联十六字,太官加豆依前制。
别启琼林贮羡余,更营玉府蒐珍异。
月殿云阶敞上方,宫中习静夜焚香。
但祝时平边塞静,千秋万岁未渠央。
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
却因清暇话平生,万事何堪重回首。
忆昔先皇幸朔方,属车恩幸故难量。
内批教写清舒馆,小印新镌同道堂。
一朝铸鼎降龙驭,后宫髯绝不能去。
北渚何堪帝子愁,南衙复遘丞卿怒。
手夷端肃京师,永念冲人未有知。
为简儒臣严谕教,别求名族正宫闱。
可怜白日西南驶,一纪恩勤付流水。
甲观曾无世嫡孙,后宫并乏才人子。
提携犹子付黄图,劬苦还如同治初
又见法宫冯玉几,更劳武帐坐珠襦。
国事中间几翻覆,近年最忆怀来辱。
草地间关短毂车,邮亭仓卒萎粥。
上相留都树大牙,东南诸将奉王家。
坐令佳气腾金阙,复道都人望翠华。
自古忠良能活国,于今母子仍玉食。
宗庙重闻钟鼓声,离宫不改池台色。
一自官家静摄频,含饴无异弄诸孙。
但看腰脚今犹健,莫道伤心迹已陈。
两宫一旦同绵惙,天柱偏先地维折。
高武子孙复几人,哀平国统仍三绝。
是时长乐正弥留,茹痛还为社稷谋。
已遣伯禽大统,更扳公旦觐诸侯。
别有重臣升御榻,紫枢元老黄阁
安世忠勤自始终,本初才气尤腾踔。
复数同时奉话言,诸王刘泽号亲贤。
独总百官居冢宰,共扶孺子济艰难。
社稷有灵邦有主,今朝地下告文祖
坐见弥天戢玉棺,独留末命书盟府。
原庙丹青俨若神,镜奁遗物尚如新。
那知此日新朝主,便是当时顾命臣。
离宫一闭经三载,绿水青山不曾改。
雨洗苍苔石兽闲,风摇朱户铜蠡在。
云韶散乐久无声,甲帐珠帘取次倾。
岂谓先朝营楚殿,翻教今日恨尧臣
宣室遗言犹在耳,山河盟誓期终始。
寡妇孤儿要易欺,讴歌狱讼终何是。
深宫母子独凄然,却似滦阳游幸年。
昔去会逢天下养,今来劣受厉人怜。
虎鼠龙鱼无定态,唐侯已在虞宾位。
且语王孙慎勿疏,相期黄发终无艾。
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
却忆年年寒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
明太祖亲封铁冠道人所授图 清 · 蒋湘南
 押先韵
九宫变而河洛出,世轨千载无真传。
尼山那有闭房记,桓法融乃玄之玄。
谶始哀平未深考,亡秦者胡在其前。
真人崛起有符命,唐宋国祚皆绵延
有明太祖奋徒步,太平一桶逢周颠
得之者顺失亦顺,学穷造化闻青田。
铁冠道人更狡狯,此图画出葫芦禅。
上书一榜擘窠势,垂裳而治庭之边。
下环盗贼以千数,绕墙刀槊兼戈鋋。
其中有树倚山侧,一人披发枝上悬。
旁跪一人亦自绞,阴风惨日吹寒烟。
事过观之易得解,当时得勿心茫然。
人言明祖汉祖功臣屠戮多牵连。
道人惜此当讽谏,杀机或者生悲怜。
我谓阴阳乃小数,杂家曾志班孟坚
羲经十言教消息,盛衰岂有人操权。
运会下趋巧机泄,始矜私智窥先天。
唐虞不为子孙计,夏商末世终歼旃。
周家历数过其卜,宝龟无凭宜弃捐。
孔子修经亦修纬,坤凿度亡存者乾。
金鸡玉羊本爻象,是纬非谶须讨研。
捐益三代知百世,王者必有五百年。
我持此语告天下,不读孔孟非神仙。
悼贾863年5月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
余尝读贾谊新书。见其经济之学。大矣哉。真命世王佐之才也。自汉氏革嬴。高祖得于矢石。不暇延儒生。及为天子。制缺度弛。处华而夷。是时独有叔孙能定朝仪。其制未悉。唯生草其书。欲以制屈诸侯。推定正朔。调革舆服。通流货币。天不佑汉。绛灌兴谤。竟枉其道。出傅湘沅。生自以不得志。哀屈平之放逐。及渡沅湘。沈文以吊之。故其辞曰。𣉽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故都。噫。余释之意矣。当战国时屈平不用于荆。则有齐赵秦魏矣。何不舍荆而相他国乎。余谓虽遭靳尚子兰之谗。不忍舍同姓之。为他国之相。宜矣。然则之见弃。又甚于。当汉时。舍乎帝则为诸侯矣。如适诸侯。则新书之文。抑诸侯而尊天子。舍诸侯则胡越矣。则新书之文。灭胡越而崇中夏也。是以其心切。其愤深。其词隐而丽。其藻伤而雅。余悲哀平之见弃。又不能自用其道。呜乎。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一时。而在百世之后者乎。其哀平欤。余之悲欤。吾之道也。废与用幸未可知。但不知百世之后。得其文而存之者。复何人也。咸通癸未中。南浮至沅湘。复沈文以悼之。其辞曰。
粤炎绪之嫣绵兮。
其国度之未彰。
天锡生以命理兮。
冀其道之益光。
伟吴公之知贤兮。
道其名于文皇
既敐以召之兮。
遂位之于上庠
悯耋儒之惷愚兮。
对天问之不臧。
既偫愚之让俊兮。
驰其誉之煌煌。
嗟大汉之丕绪兮。
虬其贤于污潢。
上下溷而不分兮。
议制削于骄王。
杀僇棼而不制兮。
断捽胡其寇攘。
羌虏坌以侵华兮。
曾不能以抑强。
饵其嗜之延延兮。
实三代之计良。
念五德之更承兮。
论尵结而不纲。
乃秉臆以兴说兮。
数用五而色尚黄。
又诸侯以开国兮。
输其租于咸阳
曾不得以抚民兮。
俾其君兮可忘。
请纡𦂕以乘印兮。
各驰化于所疆。
上既悦而欲大用兮。
遭绛灌于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
乃出傅于沅湘。
侼沅波之滃洫兮。
或漾棹以夷犹。
灵均之没所兮。
顾其心之怊怊。
临汨罗之浩漾兮。
想怀沙之幽忧。
森樛萝以蓊郁兮。
时𤝴狖以相号。
雾雨暗乎北渚。
䗤毒乎芳洲。
景黯沮以不明兮。
若夫悼乎离骚。
香依依兮杜若
韵凄凄兮篻簩。
山隐隐以扫空兮。
烟微微而淡
嗟吾不知所惑兮。
泪懭恨以横流。
当抱愤于渺藩兮。
曾无足以少休。
既菼薍以伤思兮。
又鸺鹠以动愁。
呜呼哀哉。
世既不平领吾道以为非兮。
吾复何依。
憔悴兮稂莠繁滋。
麟凤匿迹兮枭獍腾威。
哲匠罢斧兮拙者搆之。
离娄闭目兮瞽者扬眉。
都蒙袂兮敦洽骋姿。
呜呼哀哉。
先生之尤也。
眙其世之不可兮。
何不解而去位。
又垂万世之名兮。
取舍在此。
奚自谤于童羖兮。
乃憪然而为累。
伊尹三就五就之心兮。
冀其民之可治。
奈悯悯以不悟兮。
又被之以非议。
幸一人之再觉兮。
答受之奥义。
既孱王以堕驾兮。
乃冤恸而已矣。
讯曰。
君不明矣莫我知。
幽都寂兮和涕归。
文悬日月兮俟后圣用之。
大故忽兮其何足悲。
谢玄淝水之鉴 宋 · 李舜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四、江东十鉴
臣闻天意之不祐夷狄,甚昭然也。
苻坚养兵于秦中者几三十年,一旦驱之南下,欲以并吞吴会
岁星所在,辄冒而攻之,虽苻融、石越争以「晋室无衅,天命未改」为言,而哆然莫之恤。
贼虽无强天厚地之势,何其毒之至此,以起金行之绪于江东乎!
观其百万之师,直压吴境,顾谓大江之流投鞭可断,而谢玄、牢之才可以铁骑蹂杀之,志则夸矣。
淝水之北岸,兵始一交,而苻融之首已即就擒,继而苻坚挟伤亏之翼以潜遁;
而全师溃散,相与枕籍于淝水之中,吴江之流不断,而淝水之流则断。
当此之时,八公山上,一草一木皆为人形,而淮、淝以北,风声鹤唳,皆晋师喧呼驱逐之声也。
淝上之捷,庸可以归之谢玄等辈之英锐,而草木风声之异,亦岂等所能为哉?
观此,则知苻融之一麾,朱序之一喝,皆造物阴有以启之。
天之祚晋而不祐夷狄,盖如是其昭然也,晋之君臣所以敕天之命而驱除夷狄者当如何邪?
且坚之遁自淮、淝也,归未及关而慕容垂叛之,既及关而慕容冲叛之,一时英雄迭起,而为肘腋之祸。
天之所以厌父子,不但淮、淝之一败也。
晋之君臣,尝试睥睨一世,此乾坤何等时邪?
吴江之水以洗关河嵩洛之腥秽,其不在兹时乎?
谢安乘此之衅,出广陵以指授,而谢玄受安之命,进彭城经略,于是分遣诸将,以收复旧封。
涡、颍既定,而三魏复降,东至于鄄城、广固,北至于碻磝、滑台,王师所至,旋即破灭、兹又可以卜天心之喜也。
然晋师之所经行,类皆苻氏之所不守者,而关中则不进讨,丕在邺中则不力攻。
方丕之与慕容垂相抗也,丕军粮竭,进退路穷,而慕容垂亦以岁饥众溃,退保中山
坚之与慕容冲相持也,关中大饥,坐而受窘;
亦以锐锋屡挫,智力欲惫。
此两虎皆毙,而一刺可以两得之时也。
使安于此命谢玄彭城之军,而率刘牢之、刘龚等,因黎阳之胜,以捣邺中;
朱序洛阳之军,而率桓、石、虔、滕、恬之等,入涵、潼之关,以攻陕右,则一举而关之西、河之北,悉皆归晋之版图,而奉晋之正朔矣。
奈何徘徊于兖、豫之间,竟不能过关踰邺,以图混一,而乃今日运米于枋头以济苻丕之饥,明日率军于关陕以为苻坚之助。
淝水之师,百万并进,此其志欲何为?
幸而天败,粮尽力屈,不奋力以剿除之,而尚可为之助也邪?
盛德之事,固不应于请讲也。
谢安父子乃举国之大雠以付相忘之域,致使西羌、鲜卑之种反徐起而攻之。
南渡之旗未卷,而鲜卑之祀已复;
项城之垒犹在,而西羌之业已成。
兵彷徨久之,竟无以措其手足,而甘自引归,淮、滁、寿阳之镇各还其本来面目,而无所增损。
则是淮淝之战,端为西羌、鲜卑驱除乌雀也。
自今观之,其一破百万,非所以为晋人贺,而乃所以为鲜卑、西羌之贺,不亦深可怜哉!
说者以为是役之无成,乃会稽道子奸谄擅权,而不恤国事,故托之征役既久,以召王师之归,而不知量宜旋旆,解甲息徒,则亦安之本志也。
观安之受命出征,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往往形之言色。
此岂锐于驱除,而身胆碎裂,无所顾惜之人哉?
大抵安之出相江左镇静之谋多,而经画之谋不多;
抚绥之功胜,而征伐之功不胜。
谢玄之请问筹略而了无所言,桓冲之请益兵卒,而一无所授,徒欲外示閒暇,以侥幸大敌之不我攻而已,非以为灭敌之计也。
故淮淝之役,虽天启兴运,贼徒清散,而乃彷徨中原,坐观鲜卑、西羌之成败,竟以无攻失律而班师。
曾谓谢安之复晋,乃不如慕容垂之复燕也欤!
之在秦,以失国之雠,噬脐悔恨,求欲以奇祸中之而未能也,一旦苻坚起南伐之志,举国以为不可,而力赞其行,盖欲伺坚之败而乘其衅也。
及淝水之战,百万之师悉皆溃散,而一军独全,盖欲幸坚之来而徐图之也。
唐太宗谓坚之入军为中垂之计,先定于中者如此,岂意安之于晋当未战之初,曾无先定之规,而既战之后,了无善后之计也。
欲充类尽义而言之,则谢安之清谈废物,即王衍之流。
使不败,当作谢安,而安之成败未白,差胜王衍一二而已。
篇名阙 其三 东晋 · 葛洪
 出处:全晋文
友人腾永叔问曰:“嵇君道何如人”?
余答曰:“一代伟器也”。
摛毫英观,难与并驱也(《书钞》一百)
篇名阙 其二十二 东晋 · 葛洪
 出处:全晋文
猕猴鬼,余友人腾(《意林》作“胶”。)永叔尝养一大猕猴,以铁锁锁之,著床间。
而犬忽啮杀之,永叔使合锁埋之。
后百许曰:有若鬼者,见猕猴走上承尘上,不悟是猕猴鬼也。
惊指之曰:“猕猴何以被伤流血断走乎”?
永叔曰:“始乃知猕猴死复有鬼也(《意林》,《御览》七百一九百十。)”。
宣檄州郡 前秦 · 王永
 出处:全晋文
大行皇帝弃背万国,四海无主。
征东大将军长乐公,先帝元子,圣武自天,受命荆南,威镇衡海,分陕东都,道被夷夏,仁泽光于宇宙,德声侔于《下武》。
永与司空蚝等,谨顺天人之望,以季秋吉辰,奉公绍承大统,衔哀即事,栖谷总戎,枕戈待旦,志雪大耻。
慕容垂为封豕于关东,泓冲继凶于京邑,致乘舆播越,宗社沦倾。
羌贼姚苌,我之牧土,乘衅滔天,亲为大逆,有生之巨贼也。
永累叶受恩,世将相,不与骊山之戎,荥泽之狄,共载皇天,同履厚土。
诸牧伯公侯,或宛沛宗臣,或四七勋旧,岂忍舍破国之丑竖,纵杀君之逆贼乎!
主上龙飞九五,实协天心,灵祥休瑞,史不辍书,投戈效义之士,几三十馀万,少康、光武之功,可旬朔而成。
今以卫将军俱石子为前军师司空张蚝中军都督
武将猛士,风烈雷震,志殄元凶,义无他顾。
永谨奉乘舆,恭行天罚。
君臣始终之义,在三忘躯之诚,戮力同之,以建晋郑之美(《晋书·载纪·苻丕传》,又《十六国春秋》三十九。)
又檄州郡 前秦 · 王永
 出处:全晋文
昔夏有穷夷之难,少康起焉;
王莽毒杀平帝,世祖重光汉道;
百六之运,何代无之?
天降丧乱,羌胡猾夏,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天未亡秦,社稷有奉。
主上圣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归属,必当隆中兴之功,复配天之美。
姚苌残虐,慕容垂凶暴,所过灭户夷烟,毁发丘墓,毒遍存亡,痛缠幽显,虽黄巾之害于九州,赤眉之暴于四海,方之未为甚也。
今素秋将及,行师令辰,公侯牧守,垒主乡豪,或戮力国家,乃心王室,各率所统,以孟冬上旬会大驾于临晋(《晋书·载纪·苻丕传》,又《十六国春秋》三十九。)
封建论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臣闻经国庇民。
王者之常制。
尊主安上
人情之本方。
思阐理定之规。
以宏长代之业者。
万古不易。
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
邦家有理乱之异。
遐观载籍。
论之详矣。
咸云周过其数。
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
在于郡国。
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
遵黄唐之并建。
维城磐石。
深根固本。
虽王纲弛废。
而枝干相持。
故使逆节不生。
宗祀不绝。
秦氏背师古之训。
弃先王之道。
践华恃险。
罢侯置守。
子弟无尺土之邑。
兆庶罕共理之忧。
故一夫号呼。
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
君临宇内。
莫不受命上元
飞名帝箓。
缔搆遇兴王之运。
殷忧属启圣之期。
魏武携养之资。
汉高徒役之贱。
非止意有觊觎。
推之亦不能去也。
若其狱讼不归。
菁华已竭。
帝尧之光被四表。
大舜之上齐七政。
非止情存揖让。
守之亦不可固焉。
放勋重华之德。
尚不能克昌厥后。
是知祚之长短。
必在天时。
政或盛衰。
有关人事。
宗周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虽沦胥之道斯极。
而文武之器犹存。
斯则龟鼎之祚。
已悬定于杳冥也。
至使南征不返。
东迁避逼。
禋祀如线。
郊畿不守。
此乃陵夷之渐。
有累于封建焉。
暴秦运短闰馀。
数钟百六
受命之主。
德异禹汤。
继世之君。
才非启诵。
借使李斯王绾之辈。
咸开四履。
将闾子婴之徒。
俱启千乘。
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然则得失成败。
各有由焉。
而著述之家。
多守常辙。
莫不情忘今古。
理蔽浇淳。
欲以百王之季。
行三代之法。
天下五服之内。
尽封诸侯。
王畿千乘之间。
俱为采地。
是则以结绳之化。
行虞夏之朝。
用象刑之典。
治刘曹之末。
纪纲弛紊。
断可知焉。
锲船求剑。
未见其可。
胶柱求音。
弥所多惑。
徒知问鼎请隧
有惧勤王之师。
白马素车
无复藩篱之援。
不悟望夷之衅。
未甚羿浞之灾。
既罹高贵之殃。
宁异申缯之酷。
此乃钦明昏乱。
自革安危。
固非守宰公侯。
以成兴废。
且数世之后。
王室浸微。
始自藩屏。
化为仇敌。
家殊俗。
国异政。
强淩弱。
众暴寡。
疆埸彼此。
干戈日寻。
狐骀之役。
女子尽髽。
崤陵之师。
只轮不返。
盖略举一隅。
其馀不可胜数。
陆士衡方规规然云。
嗣王委其九鼎。
凶族据其大邑
天下晏然。
以治待乱。
言之谬也。
而设官分职。
任贤使能。
以循良之才。
膺共治之寄。
刺郡分竹。
何代无人。
至使地或呈祥。
天不爱宝。
民称父母。
政比神明。
曹元首方区区然称。
与人共其乐者。
人必忧其忧。
与人同其安者。
人必拯其危。
岂容委以侯伯。
则同其安危。
任之牧宰。
则殊其忧乐。
言之妄也。
封君列国
藉庆门资。
忘其先业之艰难。
轻其自然之崇贵。
莫不世增淫虐
代益骄侈。
自离宫别馆。
切汉淩云。
或形人力而将尽。
或召诸侯而共落。
陈灵则君臣悖礼。
共侮徵舒。
卫宣则父子聚麀。
终诛寿朔。
乃云为已思治
岂若是乎。
内外偫官。
选自朝廷。
擢士庶以任之。
澄水镜以鉴之。
年劳优其阶品
考绩明其黜陟。
进取事切。
砥砺情深。
或俸禄不入私门。
妻子不之官舍。
颁条之贵。
食不举火。
剖符之重。
衣惟补
南郡太守
敝布裹身。
莱芜县
尘生甑
专云为利图物。
何其爽欤。
总而言之。
爵非世及。
用贤之路广。
民无定主。
附下之情不固。
此乃愚智所辩。
安可惑哉。
至如灭国杀君。
乱常干纪。
春秋二百年间。
略无宁岁。
次睢咸秩。
遂用玉帛之君。
鲁道有荡。
每等衣裳之会。
纵使西汉哀平之际。
东洛桓灵之时。
下吏淫暴。
必不至此。
为政之道。
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
膺期启圣。
救亿兆之焚溺。
扫氛祲于寰宇。
创业垂统。
配二仪以立德。
发号施令。
妙万物以为言。
独照宸衷。
永怀前古。
将复五等而修旧制。
建万国以亲诸侯。
窃以汉魏以还。
馀风之弊未尽。
勋华既往。
至公之道革。
况晋氏失驭。
宇县崩离。
后魏乘时。
华夷杂处。
重之以关河分阻。
吴楚悬隔。
习文学者。
尚长短纵横之术。
习武艺者。
尽干戈战争之心。
毕为狙诈之阶。
弥长浇浮之俗。
开皇在运。
因籍外家。
驱御偫英。
任雄猜之数。
坐移时运。
非克定之功。
年踰二纪。
民不见德。
及大业嗣文。
世道交丧。
先王人物。
扫地将尽。
虽天纵神武
削平寇虐。
兵威不息。
劳止未康。
自陛下仰顺圣慈。
嗣膺宝历。
情深致理。
综覈前王。
虽至道难名。
言象所绝。
略陈梗槩。
实所庶几。
爱敬蒸蒸。
劳而不倦。
大舜之孝也。
访安内竖。
亲尝御膳。
文王之德也。
宪司谳罪。
尚书奏狱。
大小必察。
枉直咸举。
以断趾之法。
易大辟之刑。
情必隐恻。
贯彻幽显。
大禹之泣辜也。
正色直言。
虚心受纳。
不简鄙陋。
无弃刍荛。
帝尧之求谏也。
宏奖名教。
敦劝学徒。
既擢明经于青紫。
将升硕儒于卿相。
圣人之善诱也。
偫臣以宫中暑湿。
寝膳或违。
请徙御高明。
营一小阁。
遂惜十家之产。
竟抑子来之愿。
不阴阳之感。
以安卑陋之居。
去岁凶俭。
普天饥馑。
丧乱甫尔。
仓廪虚空。
圣情矜悯。
勤加赈恤。
竟无一人。
流离道路。
犹且食啖藜藿。
乐彻簨簴。
言必悽动。
貌成臞瘠。
公旦喜于重译。
文命矜其即序。
陛下每见四夷款附。
万里归仁
必退思进省。
凝神动虑。
恐妄劳中国。
以求远方。
不籍万古之英声。
以存一时之茂实。
心切忧劳。
迹绝游幸。
每旦视朝。
听受无倦。
智周于万物。
道济于天下。
罢朝之后。
引进名臣。
讨论是非。
备尽肝膈。
惟及政事。
更无异辞。
才及日昃
必命才学之士。
赐以清闲。
高谈典籍。
杂以文咏。
间以元言。
一夜忘疲。
中宵不寐。
此之四道。
独迈往初。
实生民以来。
一人而已。
宏兹风化。
昭示四方。
信可以期月之间。
弥纶天壤。
而淳朴尚阻。
浮诡未移。
此由习之已久。
难以卒变。
请待琢雕成朴。
以质代文。
刑措之教一行。
登封之礼云毕。
然后定疆理之制。
议山河之赏。
未为晚焉。
易称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况于人乎。
美哉言也。
过汉故城(一作吴少微诗) 唐初 · 王绩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三度扬尘 天马 倾北方 金狄移 中原逐鹿
大汉昔未定,强秦犹擅场。
中原逐鹿罢,高祖郁龙骧。
经始谋帝坐,兹焉壮未央。
规模穷栋宇,表里浚城隍。
群后崇长乐,中朝增建章。
钩陈被兰锜,乐府奏芝房。
翡翠明珠帐,鸳鸯白玉堂
清晨宝鼎食,闲夜郁金香。
天马东道,佳人倾北方
何其赫隆盛,自谓保灵长。
历数有时尽,哀平嗟不昌。
冰坚成巨猾,火德遂颓纲。
奥位匪虚校,贪天竟速亡。
魂神吁社稷,豺虎斗岩廊。
金狄移灞岸,铜盘向洛阳
君王无处所,年代几荒凉。
宫阙谁家域,蓁芜罥我裳。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
在昔高门内,于今岐路傍。
馀基不可识,古墓列成行。
狐兔惊魍魉,鸱鸮吓獝狂
空城寒日晚,平野暮云黄。
烈烈焚青棘,萧萧吹白杨。
千秋并万岁,空使咏歌伤。
励志诗三十首 其十六 清 · 洪亮吉
六言诗 出处:箬岭授经集
齐三士可称勇,伏剑死不旋踵。
鲁两生可号儒,叔孙先不能污。
齐三士谁可敌,田横五百客。
鲁两生孰可同,哀平中楚二龚。
贾似道 宋末元初 · 刘埙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三百馀年历数更,东南万里看升平
黄金台麒麟阁,混一元勋是贾生
隐居通议:一代之亡,必有一误国者,为人所指目,见于吟咏,自唐以来赋者多矣。虽机轴不免相同,然诛奸谀于既死,诚千古之一快,不可议其蹈袭也。如唐彦谦咏文惠宫人云:「认得前家令宫人泪满裾。不知梁佐命,全是沈尚书。」李太伯觏咏汉宫云:「哀平外立国权分,只为当时乏嗣君。试问莽新谁佐命?祗应飞燕是元勋。」郑毅夫獬范蠡云:「十重越甲夜成围,宴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赵汉宗张丽华云:「陈事分明属绮罗,香尘吹尽井无波。行军长史何劳怒,次第论功妾更多。」予叔长秋麓翁咏陈后主亦云:「晋王前殿贺平陈,从此江南雨露均。四百年间重混一,谁知江令是勋臣?」宋之失国,贾似道为之也。余窃尝为之诗云云。
拔四镇议697年闰10月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议曰。
北狄之为中国患者久哉。
唐虞以上为獯鬻。
殷周之际曰猃狁。
西京东国有匈奴冒顿焉。
涂典午有乌丸鲜卑焉。
拓跋世则蠕蠕猖狂。
宇文朝则突厥恣睢。
斯皆名号因时而改。
种落与运而迁。
五帝不能臣。
三王不能制。
兵连祸结。
无代不有。
长策远算。
旷古莫闻。
夫胡者。
北狄之总名也。
其地南接燕赵。
北穷沙漠。
东接九夷。
西界六戎。
天性骄傲。
觇伺便隙。
鸟飞兽走。
草转水移。
自言天地所生。
日月所置。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更相驰突。
至今陷溃者。
靡岁而宁焉。
汉兴
高皇以百万众窘于平城之下。
国人羞之。
逮至武帝
患其如此。
赫然发愤。
肆志远略。
建元中。
使张骞始通西域
既而列四郡。
据两关。
以断匈奴右臂。
乃复度河湟。
筑令居塞。
以绝南羌北交。
于是乘障塞。
绝亭燧。
出长城数千里矣。
于斯时也。
承文景元默之后。
国用富强。
太仓之相因。
水衡之钱贯朽。
练兵选将。
深入穷追。
倾府库之财。
殚士马之力。
行人使者
岁月亭障。
贰师骠骑。
首尾关河。
饿虎未摧。
其国已耗。
馲驼既死。
其人亦殄。
乃至造皮币。
算缗钱。
税舟车。
榷酒酤。
夫岂不怀。
深惟长久之计然也。
匈奴于是乎孤特远窜。
羽檄不行焉。
孝武西域之后。
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元哀平
其道不替。
王莽篡位。
贬易侯王。
由是西域怨叛。
与中国隔绝。
并复从属匈奴
敛税重刻。
诸国不堪命。
光武中兴。
皆遣使求内属。
建武至于延光。
三绝三通。
唐太宗
方事外讨。
复修孝武旧迹。
南山至于葱岭府镇
烟火相望焉。
其在高宗
励精为政。
不欲广地。
务其安人
徭戍繁数。
用度减耗。
复命有司拔四镇。
其后吐蕃果骄。
大入西域
焉耆以西。
所在城堡。
无不降下。
遂长驱东向。
高昌壁。
车师庭。
常乐县界。
断莫贺延碛。
以临我燉煌
伏赖主上神鉴通幽。
冲机测远。
下严霜之令。
兴时雨之兵。
乃命右相韦待价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
时也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徒。
倍道据碛。
贼逢有备。
一战而走。
我师追蹑。
至于焉耆。
粮道不继而止。
竟亦无功。
朝廷以畏懦有刑。
待价琼州
弃温古于秦州
放弃二罪。
而诸将咸肃。
王孝杰而四镇复焉。
今若拔之。
是弃已成之功。
忘久安之策。
小慈者大慈之贼。
前事者后事之师。
何不图也。
四镇无守。
则狂胡益赡。
必兵加西域
诸蕃气羸。
恐不能当长蛇之口。
西域既动。
自然威临南羌。
南羌乐祸。
必以封豕助虐。
蛇豕交连。
河西危。
河西危。
则不得救。
况复边境守禦之具未整。
内郡武卫之备未精。
方须命将出师。
兴役动众。
向之所得。
今之所失。
向之所劳。
今之所逸。
可不谓然乎。
而议者但忧其劳费。
念其远征。
曾不知其蹙国减土。
春秋所讥。
杜渐防萌。
安危之计。
夫南羌者。
请试言之。
孝武皇帝筑令居时。
偫羌盟约。
匈奴合兵至十馀万。
共围枹䍐。
遣李息为击平之。
是则羌胡同恶。
有自来矣。
遽而依西海盐池左右。
汉遂因山为塞。
河西地空。
稍徙民以居之。
至宣帝时
先零种豪言。
愿得度湟水
逐人所不田处为畜牧。
将军赵充国以为不可。
后羌因缘前言。
遂度湟水
郡县不能禁。
乃遣充国与诸将击平之。
是则愿牧绐言。
非止于今年耳。
且汉之匈奴
曷若今之默啜
今之勃律。
孰与汉之南羌。
顷者若兵稍迟留。
贼先据要害。
河西四郡。
已非国家之有。
今复安得而拔之乎。
何谓非国家之有。
但莫贺延大碛者。
伊州在其北。
沙州在其南。
延袤向二千里。
中閒水草不生焉。
每灾。
风横沙。
石飞吼。
行人昼看朽骨。
以知道路。
夜视斗柄。
以辨方隅。
往往遇驼泉。
时时得马酒。
而后度焉。
盖驼马死者十四五。
人畜疲极。
若北有强寇。
则难以度碛。
汉兵难度碛北。
伊西延安及诸蕃无救。
则疲兵不能自振。
不能自振。
则为贼所役属。
贼吞之。
又得肥饶之马。
马肥人逸。
汉复焉得悬军深入乎。
有以知通西域之艰难也。
碛南有沙瓜甘肃四川
并以南山为限。
山南即吐浑及吐蕃部落。
贼知汉兵不得度碛。
必踰南山分路而下。
碛北贼与突厥通结。
相合而前。
凉州以西。
势必危矣。
故曰非国家之有。
拔之非便。
主上以默啜逆天。
置之度外。
神武不杀。
上仁好生。
遂令匍匐请命。
耸踊知耻。
中国不闻犬吠之警。
边庭不识狼顾之忧。
圣人之用兵也如此。
则知启修政而有扈奔。
农修德而夙沙至。
禹焚甲而夷人附。
舜舞戚而苗民来。
为不虚也。
贾谊书云。
周成王问鬻子曰。
圣王在上位。
使人富且寿。
夫富则可为也。
寿不在天乎。
对曰。
圣王在上位。
则天下无军兵之事。
则人免于一死而得一矣。
君积于道。
吏积于德。
人无冻馁。
则免于二死而得二矣。
君积于仁。
吏积于爱。
则刑罚废。
人无夭阏之诛。
则免于三死而得三矣。
使人以时。
而用之有节。
人无疠疫。
则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
今圣主在上。
人得四生。
禀气流形。
孰不幸甚。
然为邦之道。
安不忘危。
汉时单于上书。
愿保塞请罢边备。
郎中侯应习边事。
以为不可。
东汉时西羌作乱。
徵天下兵。
赋役无已。
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
议郎傅燮厉言曰。
司徒
天下乃安。
凉州天下要冲。
国家藩卫。
世宗拓境。
列置四郡。
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
宰相
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
仍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
若使左衽之虏。
得居此地。
土劲甲坚。
因以为乱。
此天下之至虑。
社稷之深忧。
竟从议。
今宜日慎一日。
虽休勿休。
采侯不可之言。
傅燮深虑之议。
然后风为号令。
雷为折冲。
缮甲兵。
将帅
上与天合德。
下与地合明。
中与人合心。
善战者不阵。
如斯而已矣。
拔旧安之四镇。
委难制之两凶。
求将来之端。
考已然之验。
伏念五六。
至于再三。
愚下固陋。
知其不可。
伏惟朝廷再三察焉。
谨议。
乔补阙突厥686年7月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 创作地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臣某言。
臣以专蒙。
叨幸近侍。
陛下不以臣不肖。
特敕臣摄侍御史
监护燕然西军。
臣自违阙庭。
历涉秋夏。
徒居边徼。
无尺寸之功。
臣诚暗劣。
孤负圣明。
然臣久在边隅。
夙夜勤灼。
莫不以蕃事为念。
俾按察之。
比以突厥离乱事迹。
参验委曲。
穷问往来。
窃有以得其真。
莫不自为鲸鲵。
递相吞食。
流离残饿。
莫知所归。
臣诚愚不识事机。
然窃以往古之变。
考验于今。
乃知天亡凶丑之时。
陛下收功之日。
然臣闻之。
难得易失者时也。
易遇难见者机也。
圣人所贵者。
去祸于未萌。
今陛下体上圣之资。
开太平之化。
匈奴为中国之患。
自上代所苦久矣。
合天降其灾。
以授陛下。
万代之业。
在于今时。
臣请以秦汉以来事迹證明之。
伏愿陛下少留圣听。
寻绎省察。
天下幸甚。
臣闻始皇之时
并吞六国。
制有天下。
按剑叱咤。
八荒奔驰。
匈奴彊梁。
威不能服。
牧马河内
以侵边疆。
始皇赫然。
使蒙恬将四十万众。
北筑长城。
因以逐胡。
取其河南之地七百馀里。
当时燕齐海岱。
赢粮给费。
徭役烦苦。
人以不堪。
故长城未毕。
而闾左之戌。
巳为其患。
二世而亡。
莫不始于事胡也。
汉兴
高祖受命。
率偫雄。
乘利便。
以三十万众窘迫白登
七日被围。
仅而获免。
自是历吕太后孝文帝
单于桀骜。
益凌汉家。
文帝徒以逊词。
致献金帛。
但求其善和而巳。
不敢有图。
贾谊所以哭之。
文帝以天下之盛。
而卑事戎狄。
以倒悬天下也。
至景帝时
边受其患。
于是汉武践祚。
以承六代鸿业。
属乎文景元默之化。
海内乂安。
太仓之
红腐而不可食。
内库之钱。
贯朽而不可校。
财力雄富。
士马精彊。
忿匈奴之骄慢。
将报先帝之辱。
遂使王恢韩安国将三十万众。
马邑单于
师出徒费。
竟无毫发之功。
于是大命六师。
专以伐胡为务。
首尾三十馀年。
中国骚然。
大受其弊。
至于国用不足。
军兴不给。
租及六畜。
算及船车。
盗贼偫兴。
京师起乱。
竟不能制单于之命。
一日而臣服之。
汉宗衰残。
几至覆社稷也。
汉武晚年。
厌兵革之弊。
乃下哀痛之诏。
罢轮台之游。
封丞相为富民侯
将以苏中国也。
宣帝代。
罕复出师。
匈奴数穷。
天降其祸。
虚闾权渠单于病死。
右贤王屠耆堂代立。
骨肉大臣。
自不相服。
又立虚闾权渠子为呼韩邪单于
击杀屠耆堂。
诸名王贵人
各自分立为单于
更相攻击。
以至大乱。
残虐死者。
计万亿数。
畜产耗减。
十至八九。
人以饥饿。
相燔烧以求食。
于是寄命无所。
诸名王贵人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
将兵五万。
稽首来降。
于北方晏然。
靡有兵革之事。
直至哀平之际。
边人以安。
臣窃以此观匈奴之形。
察天时之变。
盛衰存亡之机。
事可见也。
然则匈奴不灭。
中国未可安卧亦明矣。
夫以汉祖之略。
武帝之雄。
谋臣勇将。
势盛雷电。
穷兵黩武。
倾天下以事之。
终不能屈一王服一国。
宣帝承衰竭之后。
抚疮痍之人。
不敢惕然有出师之意。
然而未有遗矢之费。
而臣仆于单于之长者。
其故何哉。
盖盛衰有时。
理乱有数。
故曰圣人修备以待时。
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陛下肃恭神明。
德动天地。
今上帝降匈奴之灾孽。
遗陛下之良时。
不以此时顺天诛。
建大业。
使良时一过。
匈奴复兴。
则万代为患。
虽后悔之。
不及矣。
古语曰。
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今天意厚矣。
陛下岂可违之哉。
在同城。
居延海
西逼近河南口。
其碛北突厥来入者。
莫不一一臣所委察。
比者归化
首尾相仍。
携幼扶老。
巳过数万。
然而疮痍羸惫。
皆无人色。
饥饿道死。
颇亦相继。
先九姓中遭大旱
经今三年矣。
野皆赤地。
少有生草。
以此羊马死耗。
十至七八。
今所来者。
皆亦稍能胜致。
始得度碛。
碛路既长。
又无好水草。
羊马因此重以死尽矣。
不掘野鼠食草根。
或自相食。
以活喉命。
臣具委细问其碛北事。
皆异口同辞。
又耆老云。
自有九姓来。
未曾见此饥饿之甚。
今者同罗仆固都督早巳伏诛。
为乱之元。
其自丧灭。
其馀外小丑徒。
侵暴自贼耳。
本无远图。
多猎复自相雠。
人被涂炭。
逆顺相半。
莫知所安。
回鹘诸部落。
又与金州横相屠戮。
无主。
号诉嗷嗷
臣所以愿陛下建大策。
行远图。
大定北戎。
不劳陛下。
指挥之间。
事业可致。
则千载之后。
边鄙无虞。
中国之人。
得安枕而卧。
岂不在陛下断哉。
匈奴为中国患。
非独秦汉之间。
臣窃惟先圣时。
卫公李靖
盖中国之一老臣。
徒藉先帝之威。
用妙胜之策。
颉利可汗全盛之日。
因机逐便。
大破虏庭。
遂系其侯王。
裂其郡县。
六十年将于今矣。
使中国晏然。
斥堠不警。
书之唐史。
传之无穷。
至今天下谓之为神。
况陛下统先帝之业。
履至尊之位。
丑虏狂悖。
大乱边陲。
皇天遗陛下以鸿基之时。
陛下又得复先帝之迹。
德之大者。
其何以加。
若失此机。
事巳过往。
使李靖竖子。
独成千载之名。
臣愚窃为陛下不取也。
伏见去月日敕。
令同城权置安北都护府
以招纳亡叛。
匈奴之喉。
臣伏庆陛下见几于万里之外。
得制匈奴之上策。
臣闻隗嚣言。
光武见事于万里之外。
制敌应变。
未尝有遗。
今陛下超然神鉴远照。
实所谓圣明之见。
睹于无形也。
住同城。
周观其地利。
又博问谙知山川者。
莫不悉备。
其地东西及北。
皆是大碛。
碛并石卤。
水草不生。
突厥尝所大入。
道莫过同城。
居延海泽接张掖河。
中间堪营田处数百千顷。
水草畜牧。
供巨万人。
甘州诸屯。
犬牙相接。
所聚粟麦。
积数十万。
田因水利。
种无不收。
运到同城。
甚省功费。
居延河海多有鱼盐。
此所谓强兵用武之国也。
陛下若调选天下精兵。
采拔名将。
任以同城都护
臣愚料之。
不用三万。
陛下大业。
不出数年。
可坐而取成。
来看国家兴兵。
但循于常轨。
主将不选。
士卒不练。
徒如驱市人以战耳。
故临阵对寇。
未尝不先自溃散。
遂使夷狄乘利
轻于国威。
兵愈出而事愈屈。
盖是国家自过计于敌尔。
故非小丑能有异图。
臣窃以为陛下今日不更为之图。
以激励天下忠勇。
但欲以今日之兵。
今日之将。
冀收功于异域。
建业于中兴。
则臣之愚蒙。
必以为未可得也。
陛下即以突厥为万代之患。
则臣所言愿加察。
若以夷狄荒服不臣。
小人非所敢谏。
臣今监领后军某等。
取某月即渡碛去。
计至某日及刘敬同谨当请按行碛。
计至巳来地形及突厥灭亡之势。
当审虚实。
续以奏闻。
伏愿陛下省臣此章。
为国大计。
傥万有可一中者。
请与三事大夫熟图议之。
此亦万代一时也。
伏愿少留圣意。
闲暇念之。
天下幸甚。
陛下采臣刍荛。
臣请执殳先驱。
为士卒启行。
横行匈奴之庭。
归报陛下。
臣死之日。
庶无遗恨。
不胜云云。
思陵录上之二1188年2月30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三、《杂著述》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十一月戊戌朔,驾诣德寿宫烧香,群臣临如仪。
就进名奉慰讫,退。
内引洪迈,闻欲拟皇太后圣旨尊崇秀王事,退而自以语人,众皆愕然,寻讳之。
又拟皇太子参决诏,初议锁院,又恐张皇。
上只令拟指挥,而谓恐不能道居丧曲折,遂草四六以进。
上疑其文稍长,云不如此意不达。
其后又明言五日三日及稍定其制度之类。
己亥德寿宫大祥,车驾率群臣行礼,进名奉慰如仪。
皇后不至,太常揖移班,南向进名而退,大为非礼。
退即诘问,令改之。
群臣易素纱帽、襂布衫、裹带。
内降手诏付三省枢密院,令有司讨论皇太子参决庶务。
洪迈之文也。
上删去所拟日分等数语,止令有司讨论古今典礼以闻。
予令不用覆奏画可,恐翻黄播告四方,骇动观听,止如圣旨文字行黄而已。
已而侍从皆以为当,惟范仲艺怵、留枢以为非。
庚子德寿宫朝临毕,入局。
礼部及太常寺官堂白昨日降诏用贞观天禧事皆非所宜,外议甚汹汹。
又云皇太子詹事葛邲垂涕语以断不敢当之意,来早当就德寿宫恳辞。
辛丑德寿宫禫祭,上率群臣诣几筵前行礼奉慰如己亥,易常服黑带,从驾还内。
壬寅,诣德寿宫行四七之礼,群臣入临如仪。
从驾还内讫,诣文德殿拜第一表,请御正殿。
癸卯崇政殿东庑素幄奏事,呈礼官讨论皇太子参决庶务状。
上曰:「此指挥出,外议以为允否」?
众人唯唯,又奏礼官亦无可讨论。
上因及数事云:「卿等与东宫五日相见则太疏,间日如何?
诣宫又远,莫只就崇政殿后否」?
予奏殿里似未安。
上曰:「祥曦南庑有太子侍班处,只就此为当,并宰执相见礼数皆可详议。
如除授则贞观有五品上下之别,今当如何」?
众人奏待逐一付礼官条具。
又呈德寿宫月俸四万缗,皇太后一千五百缗,其他生日节序未曾详具。
上曰:「向来慈宁如何供送?
可具来参酌」。
众人称善。
听第一表不允批答,就拜第二表。
甲辰五更微雨,久无雨矣。
听第二表不允批答,就拜第三表。
上批付学士院云:「可自十八日内殿引辅臣及上殿班,俟过祔庙,勉从所请」。
乙巳,素幄奏事,呈皇太后月俸文字,因奏云:「月例初五以后便供进,此月户部已桩办而未敢供纳」。
上曰:「且供进,此月以后却商量,兼欲奏取太后圣旨」。
入堂集议太上皇帝谥号。
丙午,早赴文德殿听批答讫,入局。
丁未,旬休,雨。
戊申冬至节假。
崇政殿素幄奏事,呈集议太上谥号。
上涕泗不已,问孰从。
众人云礼部太常寺官所拟「圣神武文宪孝」,庙号高宗,盖备尧之四德。
予曰:「众人所议字相去不远,惟洪迈欲称世祖,众以光武非上承哀平,且东西两京事体不同。
亦有欲称世宗,但柴氏太近尔」。
上曰:「别有世宗否」?
予云:「汉武以来虽有之,但五代周与本朝相连为近尔」。
遂用礼官所定。
又呈礼官皇太子仪制,甚草草,上令留中。
同奏:「皇太子参决机务,昨日已降出谢表,今日必入谢,臣等只今欲一诣东宫」。
上可之。
即诣宫相见,四拜茶汤如常仪
内批差胡晋臣、郑康孙充贺金国生辰使副
己酉,节假。
早从驾过德寿宫太上皇帝五七,百官临于宫庭。
庚戌,节假。
辛亥冬至节,微雪。
从驾过德寿宫哭临奉慰如仪。
壬子,节假。
从驾过德寿宫哭临奉慰如仪,月望故也。
癸丑,节假。
上批问皇太子议事处,欲名资善堂,王相以为允,予语之云:「此乃仁宗幼年就傅,又有天禧之嫌,不若只作议事堂」。
甲寅,节假。
太史奏:「早日出晚日入皆有赤气」。
十月二十七日已如此。
乙卯,上初御延和,白纱四脚、白衫、黑带。
进呈懿节皇后改谥宪节,上曰:「祖宗后谥皆连一字乎」?
予奏:「自唐已如此,国初失于检照,仁宗朝方改定」。
又及攒宫费用,如修奉司乞逐料给降合同,于封桩库支,检照显仁旧例一项,止破五馀贯,今乃不写数目。
昨遍下诸处取索绍兴十二年二十九年两次攒宫实用钱米数,若知多寡,则可科降,乃都未报。
今欲降旨委都司取索。
上曰:「岂可不知数目」?
上因及:「皇太子参决处,正欲与卿等相近,资善之名亦不妨否(前日已批问。)」?
予奏:「外议终以为疑,莫若易之」。
上曰:「天禧四年,又有五年,又改乾兴
朕既不疑,何害」?
相云:「圣意既如此,况是仁宗就学之地」。
予曰:「只为是年初见辅臣,所以外议疑之,而太子辞免亦天禧事出非意。
予与王相云晋有宣猷堂,所以前日奏乞作议事堂,自我作古可也」。
上曰:「议事堂亦好」。
予曰:「内之朝堂、外之都堂,皆堂也」。
丙辰,五更雷声起西北。
早,上御延和(崇政东庑素幄已撤去。)宰执侍从閤门环卫等再拜起居如常仪
上复过祥曦,登辇从驾如德寿宫,太上六七也。
丁巳,旬休。
两浙运判郑汝谐独衔奏:「绍兴科扰,乞依绍兴二十九年例降黄榜约束」。
江东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奏事劄子(一)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四六、正德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两朝纲目备要》卷一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九七、《经济类编》卷七○、《续宋宰辅编年录》卷八、《右编》卷二八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遂将远违穆穆之光。
窃伏惟念,人臣之义,虽在穷约,犹不忘君,况尝以载笔之史久直禁庐!
今虽将指有行,而忧国念君之忠,其敢以既去遂已!
谨复深惟当世之故而愿献其区区,惟陛下幸察。
其一曰,宗社之耻不可忘。
臣尝观古之人主于仇雠怨敌之国,有势未能报而姑事之者,有势虽不敌而不事之者,有势可以胜而遂报之者,有势可以报而反助之者。
太王之于狄也,事之以皮币,事之以犬马,事之以珠玉,凡其所欲,悉以畀之。
盖是时狄强而周弱,畏天保国,其道当然,故孟子曰「唯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然狄之于周,特一时之怨,非百世之雠,含垢包荒,义未为失。
此所谓势未能报而姑事之者也。
西晋怀、悯二帝俱没于刘聪元帝间关南渡,立国日浅,外寇方,内难复兴,故终其身未遑征讨,然一介行李,未尝聘北廷。
成帝时石勒来修好,诏焚其币。
此所谓势虽不敌而不事之者也。
勾践会稽之辱,举国以臣妾于吴,而能苦身焦思,折节下士,与百姓共其劳,人事既修,天应亦至。
吴之稻蟹不遗种矣,而夫差方观兵中土,与晋会于黄池勾践得以乘间举兵,遂墟其国。
此所谓势可以胜而遂报之者也。
晋孝武时苻坚聚百万之师,志吞吴会,赖谢玄等大破之淮淝。
既狼狈西归,其子丕复与慕容垂相持于邺
使晋之君臣有志经略,乘机席卷,殆不甚难,而谢玄方且从丕之请,遗兵以救其穷,馈米以济其饥,舍苻氏之深雠与慕容而为敌。
未几刘牢之等为所败,秦既不祀,晋亦以衰。
此所谓势可以报而反助之者也。
臣窃惟国家之于金虏,盖万世必报之雠,高宗、孝宗值其方彊,不得已以太王自处而以勾践之事望后人。
今天亡此邦,近在朝夕。
旱蝗频年,赤地千里,甚于夫差之时鞑靼群盗,四面交攻,无异苻秦之季,天其或者付陛下以有为之会乎。
臣尝熟思待敌之策,其别有三:练兵选将,直捣其巢,若勾践袭吴之师,此上策也;
按兵坚垒,内固吾圉,止使留币,外绝虏交,若晋氏之不与敌和而鉴其宴安江沱之失,此中策也;
以救灾恤邻之常礼,施之于茹肝饮血之深仇,若谢玄之助苻丕,此下策也。
用上策则大义明,混一之机也;
用中策则大计立,安强之兆也;
用下策则大势去,阽危之渐也。
臣不知今日之庙谟,其将安出乎!
顾更化以来,生聚教训未有勾践十年之功,固未可遽图一战之胜,于《传》有之,「攻不足者守有馀」。
夫以堂堂大邦,方地万里,诚能以待敌之礼而遇天下之豪杰,以遗虏之费而厉天下之甲兵,人心奋张,士气自倍,何惮于此虏而犹事之哉!
若乃轻信边臣迎合之言,援丑孽于将亡,置世雠而不念,非惟忠臣义士沮气解体,而夷狄盗贼亦将有轻中国心,万一贻书诮侮,我将何词以应之?
夫重于绝虏者,畏召怨而启衅也,然能不召怨于亡虏,而不能不启衅于新敌,权其利害,孰重孰轻?
故臣愿陛下勉勾践之良图,惩谢玄之失策,则王业兴隆可冀矣。
其二曰,比邻之盗不可轻。
今之论鞑靼者,类曰猖獗小夷,非有囊括并吞之志。
其论山东之盗者,亦曰蕞尔奸孽,不过鼠窃狗偷之谋。
抑不思刘、石、苻、姚之兴,大抵皆出荒裔;
全齐十二之险,昔人用之,尝以霸强。
况今中原士民伥伥无主,使盗亦有道,则众将从之,茍得志而邻于吾,莫大之忧也。
乃者伪使之来,轻舟浮海,不十日而抵边城,舍舟登岸,人无知者,安知不以是觇吾之虚实乎?
臣愿朝廷毋轻二贼,日夜讲求攻守之策,以逆杜窥觎之心,自治之方,无急于此。
其三曰,幸安之谋不可恃。
今之议者大抵以虏存亡为我欣戚,闻危蹙之报,则冀其非实;
得安静之耗,则幸其必然。
重以边臣喜为迎合,或曰鞑靼许和矣,或曰群盗听命矣,或曰穹庐还燕有日矣。
诚使虏命少延,吾得以因时修备,岂非至愿,政恐奔窜败亡之馀,势必不久。
皇皇钜宋,初非小弱,顾乃藉彼以为安,是犹以朽壤为垣,而望其能鄣盗贼也。
臣愿陛下励自强之志,恢立武之经,毋以虏存为喜,毋以虏亡为畏,则大势举矣。
其四曰,导谀之言不可听。
臣闻「天难谌,命靡常」者,伊尹所以训太甲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者,召公所以戒成王
圣贤言天,不过如此,未闻曰其星躔某舍则其业昌,某神居某地则其福应也。
嘉定更化以来,兵偃岁丰,民稍苏息,此诚圣德格天之效,而溺于数术者猥曰五福太一实临吴分。
审如其言,则治乱兴衰皆有天数,无关君德,岂不悖哉!
今边事方殷,正君臣戒惧之日,而荐绅大夫工为谀悦,或以五福足恃为言。
夫汉之肇造,以宽仁得民,而不在五星之聚;
晋之却敌,以将相有人,而不在岁星之临吴。
矧乾象告愆,迩日尤甚,其可恃谶纬不经之说而忽昭昭之儆戒乎?
惟陛下鉴天人之相因,察谀佞之有害,益修其本,以格天休,宗社之庆也。
其五曰,至公之论不可忽。
臣闻公论国之元气也,元气痞鬲,不可以为人,公论𪬉郁,不可以为国。
祖宗盛时,用人立政,一揆之众论,而行之以至公,故人心说服,天下顺治。
熙宁之世,以新法为不可行者,公论也,王安石违而咈之,终以误国。
绍兴之际,以和议为不可恃者,公论也,秦桧雠而嫉之,遗患至今。
夫朝廷之举措是,而众亦是之者,治世也;
朝廷之举措非,而众亦非之者,亦治世也;
朝廷举措自以为是,而众莫敢议其非,此子思所以忧卫之君臣也。
往者侂胄弄权,以威罚钳天下之口,浸淫既久,附和成风。
北伐一事,中外共知其非,而莫敢言,其效盖可睹矣。
使侂胄能虚心平听,不以先入为主,而惟公论是从,则国无佳兵之祸,己无僇辱之殃,岂不美哉!
间者使命之出,外议哗然,从臣争之,馆学争之,庠序之士又争之。
或者未必不以为纷纷多事,臣独曰此十数年来所无之气象,圣君贤相,优容涵养,致此盛事,岂易得哉!
夫天下之大,本同一家,人主者父也,大臣者宗子也,大夫、士者家之众子弟也,至于庶人之贱,亦家之陪隶也。
父兄有过,子弟争之;
子弟有过,陪隶言之。
盖一家之事,休戚实同,凡其第第相规,政欲共成门户之美耳。
君臣之义,何以异此?
而自昔恶闻正论者往往加以归过、卖直之名。
夫欲使士大夫畏避此名,务为缄默,直易易耳,不知臣子至情,本为国计,何负于君父而顾嫉之耶!
深惟今日实公论伸屈之机,朝廷之上若以言者为爱君,为报国,无猜忌之意而有听用之诚,则公论自今而愈伸。
若以言者为沮事,为徼名,无听用之诚而有猜忌之意,则公论自今而复屈。
夫公论伸屈,乃治乱存亡之所繇分,故臣于奏篇之终,反复极言,忘其重烦天听之罪。
《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惟陛下亮臣愚忠。
取进止。
汉高士严君钓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先生讳光
字子陵
会稽馀姚人也。
名阐于光武之世。
东观书实载其事。
哀平之后。
天地既闭。
先生韬其光。
隐而不见。
建武反正。
云雷既定。
先生全其道而不屈。
消息治乱之际。
卷舒夷旷之域。
如云出于山。
游于天。
复归于无閒。
不可得而累也。
则激清风。
耸高节。
以遗后世。
先生之道。
可见于是矣。
或曰。
人伦大统
莫大乎君臣。
崇德致用。
莫盛乎富贵。
子陵以贱为贵。
以臣傲君。
二者其失于教欤。
君子曰。
不然。
夫贤哲之道。
一动一静。
动而用者。
功济乎当世。
静而不用者。
化光于无穷。
许由于尧。
先生于汉。
皆不易乎世。
游方之外。
俾后之人闻清风而向慕焉。
盖运有会。
事有行。
伊吕遇汤武而立大功。
子陵世祖而立大名
去就不同。
同归乎道焉。
岁在大梁。
予涉江自富春而南。
访先生遗尘。
钓台尚存。
仰聆德风。
刻颂于石。
其文曰。
季叶浩浩。
浇风荡淳。
先生括囊。
鸟兽同偫。
四海既平。
故人为君。
富贵于我。
有如浮云。
召至禁中。
告归江濆。
下视天子。
上动星文。
接舆肆狂。
孤竹求仁。
介推山死。
龚胜兰焚。
猗欤先生
异乎斯人。
俯仰世道。
从容屈伸。
清溪悠悠。
白石磷磷。
遗风是仰。
终古不泯。
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右。
臣闻于经曰。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又曰。
无旷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盖谓士不可不多。
官不可不备。
敦付物以能之义。
阐恭已无为之风。
此理道得失之所由也。
夫圣人之于爱才。
不唯仄席求思而已。
乃复引进以崇其术业。
历试以发其器能。
旌善以重其言。
优禄以全其操。
岁月积久。
声实并丰。
列之于朝。
则王室尊。
分之于土。
则藩镇重。
故诗序太平之君子。
能长育人才。
书比梓人之理材。
既勤朴斲。
惟施丹雘。
礼著造士。
易尚养贤。
盖以人皆含灵。
唯所诱致。
如玉之在璞。
抵掷则瓦石。
追琢则圭璋。
如水之发源。
壅阏则污泥。
疏浚则川沼。
是以书籍所载。
历代同途。
祚属殷昌。
必时多隽乂。
运钟衰季。
则朝乏英髦。
当在衰季之时。
咸谓无人足任。
及其雄才御宇。
淑德应期。
贤能相从。
森若林会。
然则兴王之良佐
皆是季代之弃才。
在季而愚。
当兴而智。
乃知季代非独遗贤而不用。
其于养育奖劝之道。
亦有所不至焉。
故曰人皆含灵。
唯其诱致。
汉高禀大度。
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材。
汉武好英风。
故其时富瑰诡立名之士。
汉宣精吏能。
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
迨乎哀平桓灵。
昵比小人。
疏远君子。
故其时近习操国柄。
嬖戚擅朝权。
是知人之才性。
与时升降。
好之则至。
奖之则崇。
抑之则衰。
斥之则绝。
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
臣每于中夜。
窃自深惟。
朝之乏人。
其患有七。
澄源而防末流。
一也。
不考实而务博访。
二也。
求精太过。
三也。
嫉恶太甚。
四也。
程试乖方。
五也。
取舍违理。
六也。
循故事而不择可否。
七也。
夫多少相缪。
非嘉量不平。
轻重相欺。
非县衡不定。
用之苟不得其道。
则主者实病。
而权量无尤。
故按名责实者。
选吏之权量也。
宰相者。
主权量之用也。
宰相之主吏。
司府之主财。
主吏在序进贤能。
主财在平颁秩俸。
假使用财失节。
则司之者可以改易。
而秩俸不可以不颁。
主吏乖方。
则宰之者可以变更。
而贤能不可以不进。
其行甚易。
其理甚明。
顷者命官。
颇异于是。
常以除吏多少。
准量宰相重轻。
宰相承宠私。
则援引虽滥而必进。
宰相见疏忌。
则拟议虽当而罕俞。
是使偫材仕进之穷通。
唯系辅臣恩泽之薄厚。
求诸理道。
未谓合宜。
夫与夺者。
人主之利权。
名位者
天下之公器。
不以公器循喜心。
不以利权肆忿志。
不以寡妨众。
不以人废官。
或其(此处有脱误)执事而拥偫材。
所谓不澄源而防末流之患也。
经曰。
无以小谋乱大作。
无以嬖人疾庄士。
盖务大者不拘于小累。
谋小者不达于大猷
嬖者或行异于庄。
庄者必性殊于嬖。
理势相激。
宜其不同。
进贤援能。
谅君子之事。
遏恶扬善。
非小人所能。
君子以爱才为心。
小人以伤善为利。
爱而引之则近党。
伤而沮之则似公。
近党则不辨而遽疑。
似公则不覈而县信。
是以大道每隳于横议。
良才常困于中伤。
失士启谗。
多由于此。
所谓不考实而务博访之患也。
夫人之器局。
有圆方大小之殊。
官之典司。
有难易闲剧之别。
名称有虚实之异。
课绩有升降之差。
将使官不失才。
才不失序。
在乎制法以司契。
择人而秉钧
制之不得厥中。
则其法可更。
而其契不可乱也。
择之不当所任。
则其人可去。
而其秉不可夺也。
如或事多错杂。
任靡适从。
而但役智以求精。
劳神而救弊。
则所救愈失。
所求愈粗。
故书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
股肱堕哉。
庶事隳哉。
顷之辅臣。
鲜克胜任。
过蒙容养。
苟备职员。
致劳睿思。
巨细经虑。
每有阙官须补。
或缘将命藉才。
宰司慎择上闻。
必极当时妙选。
圣情未惬。
复命别求。
执奏既不见从。
则又降择其次。
如是至于再。
至于三。
所选渐高。
所得转下。
或断于独见。
罔徇佥谐。
或擢自旁求。
不稽公议。
权衡失柄。
进取多门。
等差不伦。
声实相反。
此所谓求精太过之患也。
臣閒耀乘之珠。
不能无颣。
连城之璧。
不能无瑕。
矧伊有情。
宁免愆吝。
仲尼至圣也。
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
颜子殆庶也。
尚称不远而复无祗悔为美。
况自贤人以降。
孰能不有过失哉。
珠玉不以瑕颣而不珍。
髦彦不以过失而不用。
故元元之教曰。
常善救人。
则无弃人。
文宣亦云。
赦小过。
举贤才。
齐桓不以射钩而致嫌。
故能成九合之功。
秦穆不以一眚而掩德。
故能复九败之辱。
前史序项籍之所以失天下。
曰于人之功无所记。
于人之过无所遗。
管仲鲍叔牙不可属国。
曰闻人过终身不忘。
然则弃瑕录用者。
霸王之道。
记过遗才者。
衰乱之源。
夫登进以懋庸
黜退以惩过。
二者迭用。
理如循环。
进而有过则示惩。
惩而改修则复进。
既不废法。
亦无弃人。
虽纤芥必惩。
而才用不匮。
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
登进者警饬以恪居。
上无滞疑。
下无蓄怨。
俾人于变。
以致时雍。
陛下英圣统天。
威庄肃物。
好善既切。
计过亦深。
一抵谴责之中。
永居嫌忌之地。
夫以天下士人。
皆求宦名。
获登朝班。
千百无一。
其于修身励行。
聚学树(一作莅)官。
非数十年间。
势不能致。
而以一言忤犯。
一事过差。
遂从弃捐。
没代不复。
则人才不能不乏。
风俗不能不偷。
此所谓嫉恶太甚之患也。
臣闻君子约言。
小人先言。
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孔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察其言而观其行。
又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然则举错不可以不审。
言行不可以不稽。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
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鄙朴忤逆者未必悖。
承顺惬可者未必忠。
故明主不以辞尽人。
不以意选士。
凡制爵禄。
与众共之。
先论其材。
乃授以职。
所举必试之以事。
所言必考之于成。
然后苟妄不行。
而贞实在位矣。
如或好善而不择所用。
言而不验所行。
进退随爱憎之情。
离合系异同之趣。
是犹舍绳墨而意裁曲直。
弃权衡而手揣重轻。
虽甚精微。
不能无谬。
此所谓程试乖方之患也。
天之生物。
为用罕兼。
性有所长。
必有所短。
材有所合。
亦有所暌。
曲成则品物不遗。
求备则触类皆弃。
是以巧梓顺轮桷之用。
故枉直无废材。
良御适险易之宜。
故驽骥无失性。
物既若此。
人亦宜然。
其于行能。
固不兼具。
前志所谓千年一圣。
五百年一贤者。
才难不其然乎。
夫唯圣人。
方体全德。
贤之为目。
犹有未周。
且以未周之才。
弥五百年而有一。
造次求备。
曷由得人
若夫一至之能。
偏禀之性。
则中人以上。
迭有所长。
苟区别得宜。
付授当器。
各适其性。
各宣其能。
及乎合以成功。
亦与全材无异。
但在明鉴大度。
御之有道而已。
帝王之盛。
莫盛唐虞。
臣佐之盛。
莫盛稷禹。
稷禹之比。
无非大贤。
然犹各任所能。
不务兼备。
故尚书序尧舜命官之美。
自稷禹咎益以降。
凡二十二人。
所命典司。
不踰一职。
用能平九土。
播百谷。
敷五教。
序五刑。
礼乐兴和
蛮夷率服。
洎鸟兽鱼鳖。
亦罔不宁。
盖由举得其人。
任得其所。
鉴择付授。
审之于初。
不求责于力分之外。
不沮挠于局守之内。
是以事极其理。
人尽其材。
君垂拱于上。
臣济美于下。
功焯当代。
名施无穷。
及其失也。
则升降任情。
首末异趣。
使人不量其器。
与人不由其诚。
以一言称惬为能。
而不核虚实。
以一事违忤为咎。
而不考忠邪。
其称惬则付任逾涯。
不思其所不及。
其违忤则责望过当。
不恕其所不能。
是以职思之内无成功。
君臣之际无定分。
此所谓取舍违理之患也。
今之议者多曰。
内外庶官。
久于其任。
又曰。
官无其任则阙之。
是皆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
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
徒眩聪明。
以挠理化
古者人风既朴。
官号未多。
但别愚贤。
匪论资序。
不责人以朝夕之效。
不计事于尺寸之差。
不以小善而褒升。
不以一眚而罪斥。
故虞书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
幽明是则。
必俟九年。
方有进退。
然其所进者。
或自侧微。
而纳于百揆。
虽久于任。
复何病哉。
汉制部刺史秩六百石。
郡守二千石
刺史高第者即迁为郡守
郡守高第者即入为九卿
九卿即迁为亚相相国
是乃从六百石吏而至台辅
其间所历者三四转耳。
久在其任。
亦未失宜。
近代建官渐多。
列级逾密。
今县邑有七等之异。
州府有九等之差。
同谓省郎
即有前中后行郎中员外五等之殊。
并称谏官
则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三等之别。
洎诸台寺。
率类于斯。
悉有常资。
各须循守。
若依唐虞故事。
咸以九载为期。
是宜高位常苦于乏人。
下寮每嗟于白首。
三代为理。
损益不同。
岂必乐于变易哉。
盖时势有不得已也。
至如鲧洪水。
绩用靡成。
犹终九年。
然后殛窜。
后代设有如鲧之比者。
岂复能九年而始行罚乎。
臣固知其必不能也。
行罚欲速。
而进官欲迟。
以此为稽古之方。
是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顷者臣因奏事。
论及内外序迁。
陛下乃言。
旧例居官岁月皆久。
朕外祖曾作秘书少监
一任经十馀年。
董晋将顺睿情。
遂奏云。
臣于大历中
曾任祠部司勋二郎中
各经六考。
陛下之意。
颇为宜然。
以臣惷愚。
实有偏见。
凡徵旧例。
须辨是非。
是者不必渝。
非者不必守。
况于旧例之内。
是有舛驳之异哉。
先圣之初。
权臣用事。
其于除授。
类多徇情。
有一月屡迁。
有积年不转。
迨至中岁。
君臣构嫌。
姑务优柔。
百事凝滞。
其于选授。
尤所艰难。
始以颇僻失平。
继以疑阻成否。
至使彝伦阙叙。
庶位多淹。
是皆可惩。
曷足为法。
夫覈才取吏。
有三术焉。
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
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
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
如此则高课者骤升。
无庸者亟退。
其馀绩非出类。
守不败官。
则循以常资。
约以定限。
故得殊才不滞。
庶品有伦。
参酌古今。
此为中道。
而议者暗于通理
一槩但曰宜久其任。
得非老生之常谈。
而不推时变者乎。
夫列位分官。
缉熙帝载。
匪唯应务。
兼亦养才。
是以职事虽有小大闲剧之殊。
而俱不可旷缺者。
盖备于时而用耳。
故记曰。
天子以驺虞为节。
乐官备也。
唯经邦赞国之任。
则非有盛德不可以居。
故记曰。
四辅三公
不必备。
惟其人。
议者昧于明徵。
一槩但曰官无其人则阙。
得非守旧典之糟粕。
而不本事情者乎。
今内外偫官。
考深合转。
陛下或言其已有次第。
须且借留。
或谓其未著功劳。
何用数改。
是乃循默者既以无闻而不进。
著课者又有成绩而见淹。
虽能否或差。
而沈滞无异。
人之从宦。
积小成高。
至于内列朝行。
外登郡守
其于更历。
多已长年。
孜孜慎修。
计日思进。
而又淹逾考限。
亟易星霜。
顾怀生涯。
能不兴叹。
殊异登延之义。
且乖劝励之方。
长吏数迁。
固非理道。
居官过久。
亦有弊生。
何者。
时俗长情。
乐新厌旧
有始卒者。
其唯圣人。
降及中才。
罕能无变。
其始也砥励之心必切。
其久也因循之意必萌。
加以盈无不亏。
张无不弛。
天地神化。
且难常全。
人之所为。
安得皆当。
是以分分而度。
至丈必差。
铢铢而称。
至钧必谬。
莅职既久。
宁无咎愆。
或为奸吏所持。
或坐深文所纠。
偶以一跌。
尽隳前功。
至使理行不终。
能名中缺。
岂非上失其制。
而推致以及于斯乎。
故圣人爱人之才。
虑事之弊。
采其英华而使之。
当其茂畅而奖之。
不滞人于已成之功。
不致人于必败之地。
是以锐不挫而力不匮。
官有业而事有终。
此理之中庸。
故书以为法。
迁转甚速。
则人心苟而职业不固。
甚迟。
则人心怠而事守浸衰。
然则甚速与甚迟。
其弊一也。
陛下俯徇浮议。
谓协典谟。
久次当进者。
既曰务欲且留。
缺员须补者。
复曰官不必备。
则才彦何由进益。
理化孰与交修。
此所谓循故事而不择可否之患也。
伏惟陛下忧勤务理。
梦想思贤。
体陶唐有虞聪明之德以敷求。
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以拔擢。
然而得人之盛。
尚愧前朝。
厎乂之功。
当代。
良以七患未去。
三术未行。
而又睿察太深。
宸严太峻。
常人才器。
曷副天心。
故虽获超升。
亦骤从黜废。
人物残瘁。
抑斯之由。
而议者莫究致弊之端。
但思革弊之策。
反以广于进用为情故。
以梗于除授为精详。
以避谤为奉公之诚。
以摘瑕为选士之要。
乃至称毁纷糅。
美恶混并。
凡有迁升。
必遭掎摭。
圣德广纳
不时发明。
小人多言。
益敢阴诈。
以是眩惑。
目无全人。
进用之意转疑。
汲引之途渐隘。
旧齿既凋败既尽。
下位或滞淹罕升。
故令官序失伦。
人才不长。
资望渐薄。
砥砺浸微。
高卑等衰。
殆不相续。
臣以窃位。
属当序才。
惧旷庶官。
亟黩宸扆。
昧识不足以周物。
微诚不足以动天。
徒勤进善之心。
转积妨贤之罪。
惭惶交虑。
焚灼盈怀。
凡除吏者。
非谤刺之所生。
必怨咎之所聚
宰臣获戾。
多起于兹。
屡屡上干。
何所为利。
但以待罪钧辖。
职思其忧。
兼迫于感恩愿效之诚。
不得不冒昧言之耳。
其于裁择用舍。
惟陛下图之。
谨奏。